文学是时代的履痕,人性的折射,心灵的呢喃,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审美化的笔法赋予世界以全新的艺术表现,反映出作者宽阔的灵魂空间。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徐澄泉从平常的生活当中,选择着最诗意的心情和词语,表达他对雪域、森林、草地、高原、女人等等最朴素却又最真挚的情感。诗歌,路在何方?其诗集中的《古寺素描》、《牧草青青》、《一个牧女叫月亮》、《土地里弥漫着羊儿的叫声》、《一次未完成的秋猎》、《一个人的饮酒方式》等作品护守着内心的光洁和伟大的孤独之情,展现了土地的厚重、圣洁、威严,高山、河流、草原的高贵和优美。情感的深刻,呈现出一种苍凉、悲悯的艺术气质,诗歌具有了更为恢宏而高贵的气度。语言清新、隽永,明丽透彻,暗含人生的哲理。《一只鸟的影子击中了我》、《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一滴泪从花朵中掉下来》等作品读后让人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在字里行间闪烁和跳跃着作者体会到生命受挫一次,对生活得理解加深一层;磨难一次,对人生的内涵透彻一遍。作者戒浮戒躁,胸怀平常心,甘为边缘人,冷眼洞察社会,静看人世百态。那是诗人心灵对外在事物的一种感应和回响,是情动于中,不能不发。那是一种渗透心灵和血液的本质,产生出了悲壮、崇高、凝重、博大和丰富的情绪,赋有诗人的负重精神和人格力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品茶》、《红苹果》、《寻找野象》、《新桃花源记》、《童心悠悠》等散文诗,单纯明朗,真情可触。这是作者的家园之恋和乡土情怀,社会哲学和审美观点,是心灵与情感的舞蹈,是热爱生活的天然歌唱,爱心和善良赋予了文学的内涵。 乐山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积淀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历史与文化水乳交融,自然与人文珠联璧合,民俗与风情浓郁多姿。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苏东坡、郭沫若等文化巨人。故宋人邵博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三峨毓秀,三江铸魂。乐山乐水,乐在其中。 放眼今朝,巍巍峨眉添翠色,浩浩三江涨新潮。嘉州儿女用辛勤的汗水和创造的智慧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已进入了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实现了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跨越,谱写了改革创业的崭新篇章!它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 他的散文诗与拥有伟大的诗性智慧和悠远诗歌传统的藏民族有关,与他善良的品格和身处逆境却不失乐观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遭际有关,与诗人的个人修炼对社会、历史、现实、文化的认知所能达到的境界有关。他的诗作既有着激越与孤傲的风骨,又有着沉郁与悲悯的情怀,表现了深邃的人类意识、炽热的家园情愫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徐澄泉是胸怀大爱的人,细细品读他的诗歌,你能深情感受到他能让诗歌随心所欲地散步,也能让散文诗意地栖居,把诗意和寓意结合起来,力求创造一种新的审美境界。他通过运用象征、通感、重叠、含蓄、对仗等手法体现了散文诗的感情美、意境美、章法美、旋律美、语言美、留白美。他的散文诗以小见大,以小胜大,以短、平、快的优势,及时反应生活中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感情和新人新事。正如波德莱尔曾说:“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徐澄泉的创作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彝族谚语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非洲有一句名言,朋友之间的意见,不要留到第二天。不是说徐澄泉的散文诗已经十全十美了,我个人认为他的有些篇章灵气有之,大气不足,略显单薄,早期的有些诗作有较艰涩、费解之嫌,也有些章节和段落里过分强调意象,注重内省,生活味却淡了一点。彝族还有一句名言,朋友的深情,火把烧不灭;朋友的一拳,胜过敌人的一吻。希望老朋友澄泉对我的一己之见予以宽恕和纠正。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耐心是最优秀的教师,我们期待徐澄泉为乐山文学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这样让人振奋的背景下,如何坚持文化分寸?如何保持文化尊严?如何把握时代脉搏?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独特的、新颖的、有见地的、献身精神和使命感的作品,这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和认真回答的历史性命题。在这些方面,乐山本土诗人徐澄泉以执着、坚定的追求,用散文诗的形式表达了他的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 (本文为作者在《金犍为》文学丛书研讨会上的发言) 土地上长出来的诗最美,心灵中飞出来的歌最甜。徐澄泉在《纯与不纯的风景》散文诗集中,以生活为根基,以人生为母题,以自我心灵为参照,追求一种轻松、一种自然、一种本朴。他喜欢清风和流水,喜欢袅袅炊烟和淡淡月色,喜欢高原上的女人和牛羊,喜欢秋色和麦香……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我认为精致、典雅,唯美、激情、质朴和真实是他的特点。读起来让人眼睛一亮,并为之心动。 亿年峨眉,千年大佛,百年沫若。 |